1. 传输层协议
传输层有 TCP/UDP 两种连接方式,所以对应的 Socket 也有两种不同实现方式,掌握 Socket 的前提是了解清楚这两种协议。
1.1 TCP 协议
面向连接,且具备顺序控制和重发机制的可靠传输。他的可靠性是在于传输数据前要先建立连接,确保要传输的对方有响应才进行数据的传输。因此 TCP 有个经典的 3 次握手和 4 次挥手。
3 次握手
握手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确认通信双方的状态都是正常的,没有问题后才会进行正式的通信:
- 第一次握手:客户端发送请求连接的消息给服务端,但发出去的消息是否到达并不清楚,要基于第二次握手的反馈;
- 第二次握手:服务端返回消息说明客户端的消息收到了,此时它也纠结了,我的反馈信息对方有没有收到,所以得依托第三次得握手;
- 第三次握手:客户端反馈第二次握手的消息收到了。至此,通信双发的发送消息和接受消息能力都得到了检验。
3 次握手的整个过程看着似乎有点过于谨慎,但是互联网的初期网络基础设施是很落后的,丢包的概率非常大的。而且这个过程也只是在通信前期建立连接的时候进行,3 次握手过后就是正常的消息传输了。
4 次挥手
4 次挥手的目的跟 3 次握手目的是一样的,谨慎的确保双方消息状态的准确:
- 第一次挥手:客户端(服务端也可以主动断开)向服务端说明想要关闭连接;
- 第二次挥手:服务端首先回复第一次的消息已经收到。但是并不是立马关闭,因为此时服务端可能还有数据在传输中;
- 第三次挥手:待到数据传输都结束后,服务端向客户端发出消息,告知一切都准备好了,我要断开连接了;
- 第四次挥手: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断开信息后,给予确认。服务端收到确认后正式关闭。客户端自己也发出关闭信息,因为服务端已经关闭了无法确认,等到一段时间后客户端正式关闭。
1.2 UDP 协议
UDP 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机制,但是它的数据报文比 TCP 小,所以相同数据的传输 UDP 所需的带宽更少,传输速度更快。它不要事先建立连接,知道对方的地址后直接数据包就扔过去,也不保证对方有没有收到。
2. 连接方式
我们知道 TCP 数据发送前要建立连接,UDP 不需要,而 Socket 的连接又有如下区分:
2.1 长连接
- 两个节点建立连接并保持不断开的状态;
- 两边双向自由的进行数据传输;
- 直到数据全部交互结束才断开。
2.2 短连接
- 节点 A 向节点 B 建立连接;
- A 发送数据给 B;
- 一条数据发送完立马断开。
2.3 适用场景
- 连接的建立需要开销,频繁的重建连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,长连接适合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比较明确且传输数据比较大的情况;
- 每台服务器的连接数都是有限制的,如果太多的长连接阻塞会影响到新连接的建立。Http 是一种短连接的方式,这样有利于他处理高并发的请求。有一种
slowHttp
的攻击,就是利用 Http 协议的特点,故意制造了一个很长的报文,然后每次发送很少量的数据,使请求一直占用最终耗尽服务器的连接。所以 Http 虽然是短连接,但是一般是等到数据传输完成才断开的,我们应该根据具体业务设置 Http 请求的超时时间。
3. socket 编程
下面的代码实现了一个 Socket 的服务端服务和一个客户端,服务端在 6000 端口上面监听连接,收到客户端的连接后向客户端发出 hello
问候语,客户端打印出服务端发送过来的消息。
3.1 服务端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8
- 9
- 10
- 11
- 12
- 13
- 14
- 15
- 16
- 17
3.2 客户端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
- 8
- 9
- 10
- 11
- 12
4. websocket
Websocket 是一种升级版的 Http 服务,传统的 Http 服务都是客户端发起,服务端响应,而 Websocket 支持服务端向客户端主动推送消息,增强了浏览器的交互场景。Websocket 也是应用层协议,跟 Http 一样具体的实现都要基于 Socket,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。
5. 小结
几乎所有的软件都需要通信,而几乎所有的通信都是基于 Socket 实现的,Socket 从软件的层面屏蔽了传输层的细节,开发人员可以很方便的使用。Socket 起源于 Unix,而 Unix/Linux 基本哲学之一就是“一切皆文件”,使用的时候就打开,不用就关闭。